老法師: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

淨空法師: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
淨空法師: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

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,「律者,戒律。儀者,儀則」,就是威儀、原則。「《大乘義章十》云:言律儀者,制惡之法,說名為律。」這個制是制止,對於一切的惡要把它禁止,這種法稱之為律。譬如殺生,這是惡法,上面加個字「不」,這個不就是止,制止,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身三業,殺盜淫。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這是口的四種惡口,上用一個「不」把它制止住。起心動念有三個不善的,貪、瞋、痴。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戒律裡像這樣的就稱之為律,它是制止,不許可你造,不能造的。
罪過有兩種,一種是性罪,殺盜淫妄,這種十惡,十惡是性罪。不學佛的人,沒有受戒的人,沒有受三皈五戒的人,他幹了有沒有罪?有罪,為什麼?它是性罪,它本身就是罪。五戒裡還有個酒,不飲酒,酒是叫遮罪,它不是性罪。換句話說,飲酒沒有罪,為什麼不能飲?喝醉怕你犯殺盜淫妄,是這麼個道理。如果你喝醉也不會做殺盜淫妄,這個酒你就儘量喝吧!怕的是醉了之後,你把握不了自己,你自己做不了主,那你犯罪業了。所以它叫制,這個是遮罪,就是預防過失,它本身沒有過失,防止過失,所以也加上去了。它的道理你一定要懂,你不懂,死在戒律裡是錯誤的。佛是一個非常講道理的人,非常可愛的人,他對人一絲毫不勉強,所以戒律活活潑潑,不是死呆板的。戒律,你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,什麼叫犯戒,什麼叫做持戒,你要懂得,你不懂得,你沒法子學習。戒有開緣。開,殺盜淫妄都有開,在什麼情況之下?在利益一切眾生之下,它就可以開。平常呢?平常沒有這些特殊狀況之下,你一定要遵守,那就不准開。
經上有一個故事,這是真的,好像是波斯匿王的妃子,皇后,持八關齋戒,這一天廚師做的東西不好吃,國王很生氣,要把他處死刑,皇后知道這個廚師是好人,為了要救他,這一天八關齋戒就不持了,陪著國王,讓國王開心,這是開戒,不是破戒,救了人。到第二天國王也後悔,昨天發脾氣把廚師殺掉了,皇后說沒有,他還在,非常歡喜。你看這個持戒多活潑!如果皇后沒有這個舉止,沒有這種善巧方便,廚師真的被殺了。殺了,她也知道皇上會後悔,再找這樣一個廚師不容易找到,一點點小過失,怎麼過去就可以把人殺掉?所以持戒不懂開遮持犯,你就沒有辦法持戒,每一條戒都要講清楚,什麼狀況之下有開緣,它不是死呆板的,就是說靈活運用,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妨礙。但是開戒決定是利益眾生,善巧方便。
儀是儀則,跟我們中國講的禮節意思相同。儀是守規矩,有禮,遵守禮節。《大乘義章》第十有這麼一段話,「言律儀者,制惡之法,說名為律。行依律戒,故號律儀。其意謂:所謂為律儀者,防惡止非之法,稱為戒律。」這戒律的意思就說出來了,防止你作惡,制止你做不善的法,這個「非」是不善,佛這些教誨就稱之為戒律。「行為依止於戒律,稱為律儀。」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守住戒律的規範,決定不能夠違背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應該做,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做,這叫律儀。小乘經裡面的,小乘的戒律多半是制止,禁止我們作惡,大乘菩薩戒裡面偏重在行善。所以小乘叫止持,大乘叫作持,叫你作,你不作你就犯戒。小乘戒多半是制止,禁止你殺生,你不殺生,殺生你就破戒了。

最新上傳 Latest posts

安身立命,教学为先;创业齐家,教学为先;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;礼仪之邦,教学为先;稳定和谐,教学为先;国丰民安,教学为先;太平盛世,教学为先;长治久安,教学为先;诸佛报土,教学为先;极乐世界,教学为先。 十个教学为先是“净空老法师”为了挽救社会人心,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,为了世界和平,而在斯里兰卡首先提出十个教学为先。 老法师写的《教学为先》: 孝是中华文化根,敬是中华文化本。落实在孝亲尊师。中华传统文化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是也。文化是民族之灵魂,教育是文化之生机。故安身立命,教学为先;创业齐家,教学为先;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;礼仪之邦,教学为先;稳定和谐,教学为先;国丰民安,教学为先;太平盛世,教学为先;长治久安,教学为先;诸佛报土,教学为先;极乐世界,教学为先。仁义礼智信,五常、五戒。人弃常则妖兴。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礼,是道德最后底线,失则天下大乱。人性本善,本善即是佛性。故释迦曰: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佛,福惠圆满具足之人也。